中药名
升麻 Shēngmá.
别名
周麻、龙眼根、莽牛卡架、窟窿牙根、周升麻、鸡升麻、鬼脸升麻。
英文名
RHIZOMA CIMICIFUGAE.
来源
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(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.)、兴安升麻(Cimicifuga dahurica (Turcz.) Maxim.) 或升麻(Cimicifuga foetida L.)的干燥根茎。
植物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1~2米。根茎粗壮,坚实,表面黑色,有多数内陷的圆洞状老茎残迹。茎直立,有疏柔毛。基生叶为二至三回三出羽状复叶;叶柄长达15厘米;顶生小叶菱形,常3浅裂,边缘有锯齿。复总状花序具分枝3-20,花序轴密被灰色或锈色腺毛及短柔毛;苞片钻形;花两性;萼片5,花瓣状,白色或绿白色。
产地分布
生于山地林缘、林中或路旁草丛中。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地区。
采收加工
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至须根干时,燎去或除去须根,晒干。
药材性状
本品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,多分枝,呈结节状,长10~20厘米,直径2~4厘米。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,粗糙不平,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,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,洞内壁显网状沟纹;下面凹凸不平,具须根痕。质坚硬,断面黄白色或浅黄色。
性味归经
性微寒,味辛、微甘。归肺经、脾经、胃经。
功效与作用
升麻具有发表透疹、清热解毒、升举阳气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风热头痛、齿痛、口疮、咽喉肿痛、麻疹不透、阳毒发斑;脱肛,子宫脱垂等症。
临床应用
用量一般为3~9克,用于风热感冒、发热头痛、麻疹透发不畅、咽喉肿痛等症。升麻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,如与葛根配合用于麻疹透发不畅,与石膏、黄连等配伍用于胃火亢盛导致的牙龈肿痛等症状。
药理研究
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升麻具有抗炎、抗病毒、调节胃肠动力、抗肿瘤、抗抑郁、抗骨质疏松、抗氧化等作用。升麻主要通过调控炎症因子来实现其药理活性。
化学成分
升麻中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,主要包括升麻精(cimifugin)、齿阿米素(visnagin)、去甲齿阿米素(norvisnagin)、齿阿米醇(visamminol)等。
使用禁忌
上盛下虚,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。
配伍举例
①治风热感冒:升麻3克,葛根6克,柴胡6克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方剂学》)
②治咽喉肿痛:升麻6克,桔梗6克,甘草3克。煎汤频服。(《实用中医》)
③治牙痛:升麻9克,细辛3克,川芎6克。水煎服。(《中药学》)
④治热毒疮疡:升麻9克,金银花15克,连翘9克。煎水洗患处。(《中药治疗学》)
⑤治湿热痹证:升麻6克,黄柏9克,苍术9克。水煎服。(《中药临床应用》)
⑥治伤寒温疫:干葛(锉细)、升麻、芍药、甘草(锉,炙)各等分。上同为粗末,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量大小与之,温服无时。(《阎氏小儿方论》升麻葛根汤)
⑦治小儿痘疹:升麻五分,前胡八分,甘葛五分,黄芩一钱,栀子八分,炒牛蒡子一钱,甘草三分,桔梗五分,薄荷五分,川芎一钱。引用灯心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升麻汤)
⑧治咽喉闭塞:川升麻半两,马蓟子一分,白矾一分,马牙消一分,玄参一分。上药,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如楝子大。用薄绵裹,常含一丸咽津。(《圣惠方》升麻丸)
⑨治胃热齿痛:升麻煎汤,热漱咽之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